护城河,顾名思义,就是护城的河,与城配伍,筑建成一个城池或者一个王朝的防御体系。
北京的北护城河其宏观上的区域大概是从西直门经德胜门,安定门到北小街豁口附近,我家住在安定门往东这一段,所以自小就在这段护城河畔疯玩儿。
我们就叫它护城河,不叫北护城河。
从雍和宫大街去地坛或者地坛以北的和平里,一定要过护城河的桥。小时候这段河上有一座很窄的木制拱桥,记忆中的木桥年久失修还掉了几块木板裂着大缝,走上去颤颤巍巍的;尤其是从地坛往回走的方向,桥面掉落木板后的间隙很大,常常要扶着桥栏杆小心翼翼地迈大步跨过。每次我和奶奶去地坛回家走在桥上时,都有些提心吊胆的,一个缠足小脚的老奶奶带着一个幼儿孙女在一座又窄又破的木桥上踽踽前行,这个画面绝对不是艺术夸张出来的。
其实,从雍和宫桥往东看去,河上还有另外一座细长的木桥,不是拱桥是平的,很少见到桥上有人行走,所以那座桥看着不破。据说桥那边是547兵工厂,桥是专属专用的,还有军人在桥头把守,所以附近的居民如我对那座”好桥”渴望不可及。由此还对深墙大院背后的兵工厂充满了好奇,想像过多次那里是制造坦克大炮机关枪的地方。
后来我们这座民用小破桥终于被新修建的大桥取代了,新桥又宽又大上面还可以走车,可是奶奶却因腿脚疼痛无法再行远路了。
不知忧为何物的我和玩伴儿们则放学后就去河畔趟水玩。河畔参差排列着很多大柳树,而新桥的桥墩矗立在河的中央,我们正好揪着垂下的柳枝打秋千地悠到河心的桥墩处,然后卷起裤腿趟水回到河畔柳树下,再打秋千再悠过去,周而复返乐此不疲地可以从放学后悠到天黑,直到不得不回家吃晚饭。
后来听书说古提到攻城要云梯,将士出城大战要放吊桥什么的我一直不理解,我家附近这城墙几分钟就能爬上去,护城河趟水就能过去,如此,能保护北京城吗?
雍和宫往东到豁口这段护城河畔是小时候经常走的,去和平里第五俱乐部看电影。为什么叫第五俱乐部当时我不知道也没想知道,知道那里是电影院就够了,”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很多电影都是在五俱看的。从雍和宫起沿护城河畔走着去,走着回来,河畔的草地自生自长的不见有人打理,有些草高到我的脸;看完电影之后回家的路上,余兴未尽地正好在河畔的草丛中复盘电影中的很多场景,摸爬滚打,你躲我藏,跑着跳着嚷着闹着最后再摘一把毛毛虫草回家。
当然可以从雍和宫站乘13路公共汽车在和平里第五俱乐部站下车直接就到了,往返各五分钱的车票。啧啧,两站地要五分钱,太贵了!我们沿护城河畔走,省下的💰还能下次再看一场二场电影。
多年后得知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是人口出生的高峰时刻,可当时没有感觉啊,河畔草地一路上来去基本上就我们几个小伙伴,整条北京的护城河都是我们的!
长大后护城河成了我的前院客厅( 孔庙国子监在我家后院后方,雍和宫在右方,安定门在左方,城墙护城河在前方),有朋友来聚时大家就走到护城河畔坐在草地上聊天南海北,身后是车流滚滚的二环路,而绿柳垂岸波光倒影的护城河畔却闹中取静,正好你言我语的吹牛侃山,不,我们聊属于我们的灵山雾灵山,还聊铁人三项。那谁谁谁,廉颇未老,尚曾记否?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好桥”那端那个神秘的547兵工厂,那是航天部所辖制造业的编号,后来大门外直接挂上了航天科技所的牌子了,而且而且,好友谋差其中,547就成了我回国时北京的半个家,那里的职工食堂,浴室,宿舍和地下停车场,跟着好友走过数遭儿,却完全没有看到儿时想像中的坦克大炮机关枪,连影儿也没看到。
现在的北护城河梳理整治绿化得像一幅工笔画,而我却更怀念儿时那个大写意的护城河。就像听邓紫棋演唱的”北京北京”,在无可挑剔的完美演绎中总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