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1990年版本的”老人与海”,一个老渔翁和他的小船在海上,完全靠内心独白推进剧情。
当然我是从了解古巴的角度去看的。而从影片中感觉到海明威笔下40年代的古巴似乎比现在的古巴人们生活得还要好一些,于是网搜了一些古巴的历史。所读到的中文文字多是主观的评论多于客观的历史叙述,因而无法作为参考。
以下是自己对古巴历史的简单理解。
19世纪末古巴为了从西班牙的殖民所属独立而经历了两次独立战争,最终在美国的介入下打败了西班牙从而独立。
之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掌控着这个加勒比海岛屿直到50年代中期,内战数年后古巴人民党领袖非德尔. 卡斯特罗赢得了胜利,这应该就是著名的古巴革命了,自此古巴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
资产公有化,尤其是美国人在古巴多年的私有财产全部被古巴政府收归国有,当然也包括在古巴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私人财产*。其时大批古巴的有产者们离开了古巴前往美国的迈阿密定居。
古美两国关系从那时起破裂。
接下来的猪湾 Bay of Pigs 事件则是美国利用和训练流亡海外的古巴右翼们试图颠覆卡斯特罗政权, 结果行动计划失败**,由此两国之间的梁子越结越深。
成功击败美国的颠覆行动的社会主义古巴越战越勇,以致60年代初将苏联供给的核武器部署于美国的近海,核战争一触即发,人类走向了最接近自我毁灭的千钧一发之际,这就是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自此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全方位的制裁古巴至今。
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后古巴失去了外援,经济上又处于美国的全面封锁之下,因而古巴从1959年之前的世界发达国家之一( 经济领先于当时的日本和奥地利) 成为了拉丁美洲最贫穷的国家,目前百姓生活所需的基本食品仍处于配给供应的状态。
这或许解释了我观影的感觉,似乎现在的古巴不比40年代时发展了多少。
影片中不容错过的经典语句对话自然是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我更注意到了关于饮酒的语句,”北欧人饮酒是意欲逃避生活的压抑,而加勒比海人饮酒则是为了享受生活” – 正解!
关于海明威自己,在这个诺奖作品”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倔强不屈的硬汉形象而作家自己却最终以猎枪自尽结束了生命。这应该是另外一个无解的议题,面对疾病缠身的痛苦,是苟且余生还是不甘苟且选择就此结束?
关于海明威的四次婚姻,也令人思考百年好合的婚姻束约是否仅仅是人们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而已?而这种”心想事成”多存在于普通人的或者没勇气或者没机会。成就者则是芸芸中之幸运寥寥。
关于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说他惜墨如金,极简体直入正题。读上去可以是简洁凝练但文字缺乏回味的余地。这,倒是吸引了我去读他的作品。
因为我也只会这样写LOL
*多年后海明威的妻子前往古巴,以捐献海明威在古巴的故居为条件,要回了海明威的几千卷藏书。这就是现今前往古巴的人们参观的哈瓦那郊外的海明威故居。
** 这支二千多人的”起义军”有一半以上被卡斯特罗军队俘获,之后美国用了五千三百万美元的儿童食品和医药物资,与古巴交换回了这批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