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Safari – 动物篇(上)

盘点一下东非肯尼亚、坦桑尼亚两国十一天的游猎行程, 我们眼里的动物世界。

1. 狮子Lion – 草原之王

在肯尼亚的马塞马拉草原和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中部,我们都不止一次地看到了狮子。

第一次看到的是一群母狮分食一只捕获的大角羚,母狮群大约有五六只,在树丛中横躺竖卧着,被猎获的大角羚距树丛有几十米的距离,诸狮子轮番从树丛走出来,对着获猎品大快朵颐。
期间,一只胡狼(Jackal)曾迂回着悄然靠近,欲分一杯羹,却被其中一头狮子迅速驱赶,惊恐逃离。
秃鹫(Vulture)们也盯着地面上的美食大餐垂诞三尺,在天空盘旋着伺候时机,却慑于狮子们的威严,迟迟不敢下场。

这个弱肉强食的实景地距我们住宿的营地有七百多米,次日清晨路过时,狮子们还在分食残羹剩饭。可怜大角羚最后被啃得只剩下了带着血的肋骨,狮子们把残骨拖到了自己伏卧的树丛中看着、守着,胡狼和秃鹫们料也不敢狮口夺粮。

下午时分再次看到的狮子则完全归功于我们司机的经验和敏锐,他说嗅到了附近有狮子,于是开车带着我们寻找,果然被他言中,只见两只母狮在树荫下,一睡一醒。

通常,看到了狮子后,草原上的游猎车们通过无线电彼此通报,一群游猎车会如获至宝般地奔赴而来,常常是几十辆游猎车举着手机、相机面对几只狮子的阵容。可这次只我们一车六人面对二狮,力量对比上我们不无心虚。幸好见到的狮子们多是一幅慵懒的样子,哈欠连连地除了睡觉还是睡觉,不见“我为刀俎、你为鱼肉”的杀机。

在后来又看到了几次雌狮之后,终于在就要离开马塞马拉草原之前,看到了一对雄狮,四仰八叉地在树丛下呼呼大睡,完全没有草原之王的风范,小蚊虫爬满了周身,释解着“狮落平原被虫欺”。最后我们的司机把瓶装水泼过去赶走了蚊蝇,雄狮们这才懒懒地站起来,见怪不怪地瞥了我们一眼,算是对着我们的镜头给了个正面,接着换了个草丛继续懒睡。

草原上的狮子,习性是与同性知己结伴而居。母狮带着幼狮,与“闺蜜们”搭伙过活;雄狮则三两成组,凑在一起出入而行而息。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要么是母狮群,要么是公狮小队。
难道狮子们只有在交配时,才会和异性如胶似漆?

后来,在塞伦盖蒂中部草原,我们还看到了狮子去河边饮水。又看到在一颗茂密的大树上,母狮在一只分杈上半睡半醒,两只幼狮在母狮视力所及的另外一个分杈上,美梦正酣。

不知游猎司机们凭怎样的火眼金睛和洞察力,发现了树杈上这一家三口?其它司机在茫茫草原中又是怎样凭着无线电对讲机中的信息,循迹而来?GPS肯定是不行而没用的。
我们的司机说,他干这一行已经19年了。自信满满,“在塞伦盖蒂大草原,绝不会迷路走丢的”。

2. 花豹🐆和猎豹🐆 – 草原上的幽林之瞳

花豹🐆的英文是Leopard ,猎豹🐆的英文为Cheetah。猎豹多分布于非洲地区,而花豹在除了非洲的亚洲地区也可以见到。从观者视觉的角度,两者明显的区别是身上的花纹,花豹🐆 身上的斑点形状为玫瑰花斑;而猎豹🐆则是实心黑点,脸上有泪痕。其它关于两者区别的特征还有,花豹粗壮而肌肉发达,而猎豹身体修长体态轻盈 – 这个特征对于远观者不容易辨别。

下图是我们在马塞马拉草原上见到的花豹和猎豹,身上斑点特征,区别明显。

司机说上图这个猎豹怀孕了。
所以哦,表面上看不出体态轻盈。

后来在塞伦盖蒂草原中部看到树丛下的一群豹子,离着有点远,相机拍照出来的还可以明显看出这是猎豹。

3. 鬣狗 Hyena – 只是因为长得丑……

鬣狗在《狮子王》中是个反派角色:狡猾、贪婪、助纣为虐,与正义的理念犹如水火不融。

在草原上,无论是看到鬣狗寂寞独行,还是熟睡在道路中央,都不会令人兴奋,不会为之动容,反而生出几分“见小人绕行”的嫌弃。甚至,不屑于花时间去辨认它是斑点鬣狗还是条纹鬣狗。
回来后读到一段颠覆认知的文字,为鬣狗正名:

      鬣狗不靠偷吃,它是真刀真枪地捕猎;
      它不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分工明确;
      它不软弱奸诈,而是咬合力惊人、耐力爆表,奔跑速度甚至胜过狮子;
      它不是邪恶的笑声,而是母系社会中负责育幼、清理腐肉、维持生态平衡的“清道夫”。

      鬣狗不似狮子般英俊挺拔,不像长颈鹿般温柔优雅,也不如疣猪那样滑稽可爱。它长得现实、性格直接、做事不按套路出牌, 像极了 那个人们不愿承认有价值的“异类”。

      如果说狮子是草原的王,那么鬣狗就是军中的末将:干最累的活,啃最难啃的骨头,还要背负最差的风评。颜值不高、声音怪异、习性 另类,人类便本能地将它打上负面标签。

以上这段文字令我反思:
人们不喜欢鬣狗,是因为它真的品行不端,还是仅仅因为它让人感觉不舒服?
对鬣狗的厌恶,是源于无知,还是源于对未知的默认敌意?
我们不喜欢它,是不是因为它不符合习惯中的“审美剧本”?
也许,这正是旅行最值得修正的偏见。

如果有机会重返草原,我会在看到鬣狗时,多停留片刻,哪怕只是辨认它的花纹。在偏见为零的起点上,完成自己对鬣狗最直接的认知。

4. 非洲象🦣 Africa Elephant – 沉稳的长者

首次知道,非洲象与亚洲象的不同之处是非洲象雌雄都有牙,而且非洲象大耳垂肩(刘玄德?😹)形似非洲地图,体重以数吨计量。

大象🦣在东非真不是稀奇物了,我们所到的哪个国家公园都有。不过能否看到以及看到的多少,决定于在国家公园停留的时间。

我们第一天下午到达安博塞利国家公园时,从入园到日落只有少半天时间,偶尔看到单只大象都会令我们惊喜不已,看到象群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而次日我们一早出发在安博塞利公园游猎了多半天才离开,就看到了足够多的大象,及至见怪不怪了。

结论:在安博塞利一定要停留一天以上,匆匆而过就有可能没看到什么,因为时间不足够开到公园深处腹地。

后来在马塞马拉公园北部和塞伦盖蒂公园北部,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都看到过不少大象,最难忘的一次是一只走单的大象闯入了我们的住宿营地🏕️。

在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住宿的营地都是开放式的“帐篷营地”,不像肯尼亚那边是度假村的形式。大象先是在我们的帐篷餐厅后边徘徊,估计是闻到食物的香味了;之后就在营地周围溜达闲逛,直到三个小时后我们游猎回来的夕阳西下时分,还没离开呢。营地人员敲盆敲碗地制造噪音欲嚇走大象,似乎全然无济于事。曾有一个瞬间,我们返回营地的游猎车与大象走了个对头,彼此面面相觑,大象稳健地后退了两步,然后开始甩鼻子,据说这是“别碰我,底线到此”的警示。那一刻,我们真的感觉到了草原的狂野不再是传说,这个几吨重的庞然大物下一秒可能就会怒吼着冲来,把车掀翻,把我们碾碎在非洲大地的尘土中。

幸运我们的司机沉着应对,小角度掉头载着我们逃离大象🐘,用速度脱险。

钻进了营地自己的帐篷,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谁想看似行动缓慢的大象后脚就跟了过来,在我们的帐篷外喘着粗气嘟嘟囔囔,好像在寻找那些“挑衅”了它的陌生人。我们躲在帐篷内窥视这个庞然大物的举动,大象先后撅断了几棵树杈,又把我们篝火旁边的座椅掀翻,一如一个任性的孩子。

当日半宿无眠,帐篷- 这个我们与自然的唯一安全屏障,是夜有点薄。

5. 长颈鹿Giraff🦒 -恰似你的温柔

长颈鹿应该是草原上最优雅的动物了,随便走几步都宛若T台上的尤物,天然的明星范儿。步态轻盈,节奏缓慢,不急不躁,不慌不乱,像在慢镜头里滑行,一种天然的仪态感,生就而成。草原上,不知有否第二种野生动物可以把“优雅”二字演绎得如此生动?

雄性鸵鸟可以排列第二么?

有文字说长颈鹿是“草原上的淑女”,因为其“眼神温柔,睫毛长长”。我们确实看到和感受到了“眼神温柔“,有几次见到的长颈鹿群,都是向我们脉脉致意的样子;而完全没有注意到“睫毛长长”,还没有与长颈鹿距离近到看清了对方的睫毛。

说到长颈鹿温柔的眼神,这与T台上的尤物有着本质的区别。长颈鹿的眼神里没有刻意、没有傲慢,只有一种来自大自然深处的温柔与从容。长颈鹿的优雅是不被打扰的自然本色,它们的美,不靠注视,而在于被注视时毫不在意。

我们在安博塞利、马塞马拉北部、塞伦盖蒂北部都看到很多长颈鹿,关键点得是草原上有树的地方。
据说没有两只长颈鹿的花纹完全一样,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的时尚作品。

6. 角马 Wildebeest – 草原上生命的律动

非洲草原的角马过河被誉为自然界的第八大奇观,要不是多年前就计划过去东非看动物,我也像很多人一样,不知这角马何许人也、姓甚名谁?

角马的英文名为Wildebeest 或 Gnu(发音 /nuː/),中文学名叫牛羚。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草原常见的是蓝角马Blue wildebeest,而黑角马Black wildebeest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

角马有牛的身体、马的尾巴、羊的角,像似多个动物“拼接”而成,雄性和雌性都有角,弯曲向外,有点像水牛的迷你版。

角马不属于草原五霸之一,也不如长颈鹿那样地人见人爱,却是草原上不容忽略的重要角色,动物大迁徙的第一主角。如果东非之行而未能看到角马过河的壮观场景,带回去的将是某一页的空白记忆,抱憾不已。
角马在东非动物世界里的戏份,不容小觑。

很幸运,我们在塞伦盖蒂北部的马拉河边,一上午看到了两次角马过河。总结回顾:
1)做攻略时旅友强调,在马塞马拉草原时,一定要住在公园里靠近马拉河边的营地,方便短时间内到达河边以不错过可能的天河之渡大片;
2) 为了增加看到天河之渡的机会,从马塞马拉过境塞伦盖蒂后,要住在北部的塞伦盖蒂。
事后证明这点至关重要,很多旅行社的行程都是过境后往塞伦盖蒂中部开,那样就离马拉河越走越远了。

在安博塞利国家公园时,我们看到了成群的角马,还拖家带口地在我们面前过马路;后来到了马塞马拉,整整两天,竟然一只角马也没看到,马拉河边静悄悄的,谁写过的应景诗句“我们来了,他们却没有来”。
此时,没心情幽默。
非洲,不是要把所有奇迹一次呈现给你。
自我宽慰着,我们的非洲之旅才走了一半,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还有等待着我们的动物世界呢。

观看角马过河的场景已在另一篇文字中有所描述,这里借用ChatGPT做的一首诗,再现当时的情景:

《角马渡》
——记于塞伦盖蒂·马拉河

旱季晨辉映河川,
远空雷动起尘烟。
千蹄震野风声裂,
万马奔腾踏浪前。

草原沉默屏息看,
先驱一跃破惊澜。
浪卷蹄花生铁响,
生死一线不回还。

狂奔不顾鳄影伏,
咆哮似与命争先。
一河天堑成试炼,
踏水为桥赴新天。

7. 斑马Zebra 🦓 – 草原上的条纹世界

草原上最多的动物当属斑马🦓了,最后看得都有些审美疲劳。

斑马幼小的时候,身上的条纹是褐色、白色相间 ,成年斑马🦓的条纹即常见到的黑白相间了。

我们曾见到过两只狮子觊觎着远处的一群斑马🦓,而斑马也是警觉万分地扭头盯着狮子的一举一动,最后厮杀捕猎没有发生。狮子们似乎权衡再三,扑出去后没有把握追上善于奔跑的斑马🦓;而斑马们的态度则是你放我一马,彼此各自相安一隅,井河两不相犯。

草原上的这些斑马🦓,真是个美丽与脆弱的矛盾体。岁月静好时,它们是草原画卷上灵动的色彩与活力,甚至会毫无设防地出现在旅客住宿的营地附近;而面对生命的威胁,它们只会凭本能地奔跑逃生,奔向那相对平和、亦或许短暂的自由天地。

8. 羚羊 – 草原上跳动的精灵

草原上的羚羊有很多种,最多的三种当属托皮羚Topi,黑斑羚Impala和汤姆逊瞪羚Thomson’s Gazelle。

托皮羚Topi
在马塞马拉的草原上,我们曾见到一群托皮羚。其中一只刚出生一两天的小托皮,颤颤巍巍地追随在母亲近旁,跌跌撞撞地吸吮着乳汁。摔倒了,再爬起来,踉踉跄跄。母亲无法将它背起或抱走,只能一次次在它摔倒时等待(或者鼓励)着幼羚自己重新站起来。

这个场景吸引我们注目了好久,感慨云云大千动物世界,生命从一开始就要靠自己站立。而生活,似乎总是更偏宠会被抱在怀里的两脚动物。

还有一次,我们看到一群托皮羚悠哉地在草地上吃草,像是族群内部的黄昏聚会,风轻云淡。四周的小土坡上各站着一只托皮羚,目光警觉地四处张望,俨然是村里的“消息哨”。
与此同时,还有几只“流动岗哨”在消息哨之间穿梭巡逻,偶尔登上小坡,似在与“山头岗”交流信息,用他们彼此的默契与秩序,守护着群体的安稳

那一刻我很感悟,所谓文明,或许只是懂得彼此的需要,默契地承担起责任与牺牲。有分工,有守望,有警觉,有信任。
羚羊的世界,动物的世界,看似简单却又似不那么简单哦。

黑斑羚(Impala)
草原上最容易被记住的羚羊,大概就是黑斑羚(Impala)了。还不是因为这些羚羊到处可见,而是因为它屁股上的那一抹“M”形印记,仿佛天生为品牌代言而来 – 国人称其为麦当劳😆

这是自然与人类商业文化的偶遇吧?我猜麦当劳创始人肯定都未曾料到,他的金拱门标志会在非洲草原上被另一种生命“抢注”。

整个东非,我们几乎没有见到一家真正的麦当劳。但它的“草原广告部”却到处都是,活泼、机警、速度惊人。那么,品牌应该不只是商标,它更是一种被记住的方式。而黑斑羚,无意间就完成了这场跨物种的营销奇迹。

大千世界啊,总有人在追求被看见,而另一些生命,天生就长着能被记住的标志。
自然界的幽默,尽有你想不到的。

汤姆逊瞪羚(Thomson’s Gazelle),英文名和中文名都不够简洁,在草原上随处可见,却总像跑龙套的配角,不太被游客关注。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侧面两肋处那道黑色条纹,让本就瘦小的瞪羚看上去更孱弱、更加不起眼。

每每看到小瞪羚,总让人联想到瘦身服饰设计——腰部加一道黑色线条,看上去似乎可以苗条许多。曾有一段时间,我们在马塞马拉草原上转悠许久,几乎没见到其他动物,才把相机对准了闯入镜头的地瞪羚们,让这些“配角”暂时走入前台。
生活中的小角色,会在某一时刻意想不到地给生命注入了活力。

9. 河马Hippopotamus – 草原湿地上的巨兽

除上述种种动物外,在草原上看到又一多的动物就是河马🦛了。在马塞马拉的马拉河,在塞伦盖蒂草原的Seronera河谷附近以及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里。

以前在南部非洲的博兹瓦纳或是其它地方看到的河马都是一滩一滩地在水中浮着,偶尔换气露一下头,游客们就为所见而惊喜不已。而在东非我上边列出的三个地方,看到的是成群的河马聚集在河边,有懒睡晒太阳的,有站起来摆pose的,有带着幼子过河的,也有两马拉开架势彼此插招换式伴随着河东狮吼。
一趟东非行真是看尽了河马的千姿百态。

记忆犹新的是,我们曾住在Telek河边的一处营地,门外的Telek河里就栖息着河马,夜里,它们的叫声近得像是在我们的帐篷外叩门。

不得不说河马🦛这个庞然大物不讨喜的地方,还是它们身上那浓烈的臭味。在塞伦盖蒂最著名的河马聚集地之一Retina Hippo Pool ,我们可以非常近距离地观看河马,但那股异味竟让我喷嚏连连。及至到了恩戈罗恩戈罗的河马池塘Hippo Pool,再次近距离地看到河马,仍心有余悸地不敢靠得太近。

倒是用东非皂石做的河马小摆件,看上去可爱得多。或许,有些动物更适合远观,以保持距离美和神秘感,河马正是其中之一。

10. 水牛🐃 African or Cape Buffalo- 草原上的孤勇者

非洲水牛的英文名字为Cape Buffalo,源于这种水牛最早被欧洲殖民者广泛认识是在非洲南部的开普地区,因此得名 “Cape buffalo”。

水牛是非洲草原上的“五霸”之一,但我们这次看到它们时,距离都比较远,没能近距离感受到它们的霸气,初时不解,为什么它能跻身这“非洲五霸”之列。

远远地看到水牛时,是一大片黑压压的身影,司机告诉我们那是水牛——否则的话,我们也可能会认为那是成群结队的角马。在非洲茫茫大草原上,浩浩荡荡、宛如黑色雕塑般的阵容,既属于角马,也属于水牛。

不过,透过相机镜头或望远镜中窥见的水牛,那形象还真与想象中高度吻合。它们横刀立马般站在那里,坚定、沉着,浑身散发着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场;外加那头像是打过蜡的“中分发型”,具象化的黑道老大、孤牛不惧、舍我其谁?想象着如果有件白色衬衫打底,那简直就是Robert De Niro 霸气出场。

11.疣猪Warthog- 草原上的彭彭

颜值短板的疣猪🐗在电影《狮子王》里,是个正面角色,既有个可爱的中文名字——彭彭,还有一颗善良又乐天的心。这些“加分项”会令人愿意忘记它那其貌不扬的现实模样。

在安博塞利第一晚入住的度假村里,我们见到了四只彭彭,不知是半家养,还是完全野生的,一副“登台亮相”的架势,低着头在旅客就餐的饭厅前的草坪上,吭哧吭哧的啃草,要是当时有段配乐,彭彭们或许会表演一段猪之华尔兹呢。

在草原上见到的疣猪们总是出溜出溜地贴着地跑,身形黑黢黢、毛发粗糙不羁,眼神更是被一张脸遮得严严实实,完全无法看清他们的表情和背后的喜怒哀乐。

可这样一群“其貌不扬的草原跑酷队”,在野外三三两两成队奔跑时,总能让我们心生欢喜。我们高声而友好地呼叫他们“彭彭!”,疣猪们却从不回应。

疣猪们的快乐哲学似乎是活得自在,吃得踏实,跑得比危险快一点就好- 这有点像阿甘吧?

12. 狐獴 Meerkats- 草原上的丁满

是电影《狮子王》让人知道,草原上还有一种小动物叫狐獴。彭彭有友丁满,丁满就是狐獴,个头不大,性格却跳脱机灵。

我们在草原上看到的那些獴们,只能说是长得像狐獴。它们成群结队,蹿来蹿去,跑跳速度惊人,常常还来不及举起相机,这些疑似狐獴就像遁地鼠一样,眨眼间消失无踪。

看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在营地的晚餐时
当时Buffet刚刚摆好,一只看似狐獴的小动物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像是之前踩过点似的,跳上甜点桌伸爪就抢!
我条件反射地大呼小叫,那“狐獴”也反应极快地闻声而逃,一切发生在几秒钟之间。

不知这晚餐小盗是不是真的狐獴?狮子王剧中,狐獴丁满可是个很仗义的正派角色哦。
也许是我惊慌之中看走了眼,让好人蒙冤了。

以上这段文字张冠李戴的有误,我们在草原上看到的是条纹獴,而餐桌上抢食甜点的是藪猫。狐獴祖籍南非🇿🇦,移民东非的不多。

13. 鸵鸟Osbird – 草原上的风姿雅士

在非洲草原上偶见鸵鸟,远不如其它动物看到得多,可是其优雅的体态令人无法忽略不记,所以轻重也要写上几句。
颜值让鸵鸟挤入了非洲动物前十几之列。

这里说的自然是雄性鸵鸟,“远远地见你在夕阳那端,穿着一袭黑白羽杉”,由远而近,宛若草原上的黑天鹅(如果有的话😀)。黑白羽色如天然华服,高雅而庄重;身姿轻盈自信满满,霸气而从容。鸵鸟走来、走过,天地人,皆为之屏息,美的魅力,在此定格。

14. 马拉布鹳Marabou Stork – 草原上的鸟中巨兽

马拉布鹳又称非洲秃鹳,是我们在草原野餐那天第一次见到的“鸟中巨兽”。

它们个头庞大,黑背白胸,颈部泛着粉色。垂挂在颌下的大脖子宛如一个大气囊,格外引人注目。我们在树荫下野餐,它们在前后左右徘徊,不眨眼地紧盯着我们手中的食物,看似随时可能飞过来人口夺粮。也有些马拉布鹳看上去颌下的脖子并不那么大得显眼,导游告诉我们,它们只有在进食时,喉囊才会下垂。

马拉布鹳看似不咀嚼食物,一口就把带骨的鸡翅、鸡腿吞下,也不知事后会不会反刍。

除了猴子,这是草原上唯一主动接近游客的野生动物。虽然是因贪食而来,却意外地增添了人与动物互动的趣味。

后来我们注意到,在营地的帐篷餐厅,悬挂着马拉布鹳的水粉画像。那么,在非洲草原上论资排辈、登堂入室,马拉布鹳占有一席之地喽?

15. 犀牛🦏Rhinoceros – 异类共和党人

在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看到犀牛的过程,至今记忆犹新,难忘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在草原上已见到了非洲五霸中的四霸之后,我们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游猎的尾声——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

整整一天,我们在保护区四处兜转,仍不见犀牛踪影。其时,最需要安慰的不是我们,而是司机桑托斯。游猎司导的成就感让他太希望能带着我们看齐五霸了。

直到下午,就在游猎即将结束的时刻,桑托斯从无线电里收到了斯瓦希里语信息,二话没说地立刻调转车头,在坑洼的土路上风驰电掣。我们无需追问,一定是犀牛现身了。

二十分钟后,抵达一处已经聚集了不少游猎车的地方,人们举着望远镜和长焦镜头,目光聚焦向远处。果然,在一群黑压压的角马中,一头犀牛赫然站立,鹤立鸡群,宛如压轴登场的大腕,无需动作,仅凭出现便引发阵阵惊叹。

桑托斯如释重负,从一路疾驰扬尘中缓缓吐出一口气。
我们一边感叹是谁的火眼金睛发现了角马群中的这个异物,一边也为桑托斯的尽心尽责所感动。

这头犀牛的适时现身,为我们的草原游猎旅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看来,真正的重量级人物,从不需要刻意登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